雪山下的敖包(图一)
都匀毛尖遇上青青草原。在天山山脉西段的那拉提高山草原,有一个洁白的敖包,敖包的主人名叫司玛义古力,女主人叫阿依古丽。他们的家,就安在雪山溶化后流淌下来的溪流旁边,成群的马、牛、羊正在这里静静地吃草、饮水。
这是一对热情好客的哈萨克族中年夫妇。6月18日下午,当穿着“马尾绣都匀毛尖百年相约”红马甲的我们走近的时候,女主人露出了些许诧异的神色。当地向导、锡伯族大哥托理用哈萨克语说明来意后,夫妇两人连忙走上来,把我们迎进了敖包。同时走进的还有闻讯而来的牧民。
在整洁而紧凑的敖包里,按照当地习俗,大家脱了鞋子,盘腿而坐,马尾寻访组组长、黔南日报社长高宏拿出专程带来的都匀毛尖茶,借着主人小小案桌上的茶壶、茶碗和刚刚烧开的雪山溪水冲泡,并分给在座的每一个人。
敖包内欢声笑语。在新疆浩瀚的大漠中,那拉提草原犹如一块镶嵌在黄绸缎上的翡翠,既有草原的辽阔,又有溪水的柔美,这正是哈萨克人性格的写照。让我们更为心动的是,这里是中国哈萨克族最集中的地区,居住着全国十分之一的哈萨克族,至今仍保留着浓郁古朴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草原文化,所以那拉提又被称为“哈萨克的摇篮”。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那拉提镇所在的新源县,与黔南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聚居地如出一辙,哈萨克民族的热情和水族同胞一样,让我们一点也不陌生。
高宏社长在牧民的敖包里冲泡都匀毛尖(图二)
女主人阿依古丽制作奶茶(图三)
在品尝过都匀毛尖后,牧民们赞不绝口。女主人阿依古丽打开茶罐,在每一个碗里倒了半碗茶水,将羊奶、酥油、白糖兑上,就成了味道独特的奶茶,一一端着递给大家品尝。
蓝天丽日,花草清香。都匀毛尖茶和哈萨克奶茶在这个高山草原相遇,看似一种偶然,其实也是一种必然。在我们的交谈中,阿依古丽说,他们一家常年饮用的砖茶,都是来自中国南方。每天清晨,当太阳的第一缕光线照射到碧绿的草原,每一座敖包里的主妇,第一件事就是制作酥油茶或者奶茶,供全家人享用。她也许不知道,这个“中国南方”的茶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贵州甚至黔南。从唐宋到明清,都匀毛尖茶通过茶马古道,辗转千里源源不断来到新疆地区,进入牧民的敖包。
而今天,在都匀毛尖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优质大奖章周年之际,记者组成的马尾寻访组,带着都匀毛尖茶,直接走进了她家的敖包,并与哈萨克奶茶同时摆放在一个案桌上。这无疑是一个特例,更是一种浓浓的民族感情的相互吸引。
寻访伊犁马(图四)
在饮茶过程中,担任翻译的托理大哥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介绍说,那拉提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亚高山草甸植物区,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牧场,自然少不了盛产名马,尤其是伊犁马。顺着他的话题,我们提出了收集马尾的请求,并通过手机上的水族马尾绣图片向他们展示和说明。牧民们在备感惊奇的同时,纷纷作出了响应。
“一杯毛尖,不见不散。”这个都匀毛尖茶的广告语,在伊犁的“空中草原”,在美丽的天山脚下,在哈萨克牧民洁白的敖包里,被各民族兄弟演绎得分外动人。临别时,当马尾寻访组组长高宏接过女主人赠给的香喷喷的馕,当记者们接过珍贵的伊犁马马尾的时候,这一份感情,这一份心动,早已超越了寻找马尾的初衷……
编辑:蓝黄
投稿:ccca
yahoo.转载请注明:http://www.duyunzx.com/dyshj/13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