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作家——李宗桂!
博爵琴行
李宗桂▼▼▼▼▼▼▼▼▼▼▼▼▼▼▼▼▼▼▼▼▼▼▼▼▼▼▼▼▼▼▼▼▼▼▼▼▼▼▼▼▼▼▼▼▼▼▼李宗桂,50后,汉族,贵州纳雍人。从教二十载,做过教辅站长。从政二十载,做过乡镇领导。玩忽岁月,赏人生百态。喝茶饮酒,品世上人情。老之将至,纸上谈兵,自谑人生,书墨遣怀。
▲▲▲▲▲▲▲▲▲▲▲▲▲▲▲▲▲▲▲▲▲▲▲▲▲▲▲▲▲▲▲▲▲▲▲▲▲▲▲▲▲▲▲▲▲▲▲▲▲▲▲▲▲▲▲▲▲▲▲▲▲▲▲父亲喜欢喝酒,但六七十年代,国家穷,百姓更穷,
无钱买酒,有钱也买不到,经常是母亲用苞谷面做甜酒,
酒曲加重,家乡称为“苦辣酒”,烧酒是很难喝到的,
于是父亲带着未能喝一顿饱酒的遗憾走了。
父亲的遗憾
父亲去世很早,八0年,六十三岁,和母亲同甘共苦又磕磕碰碰三十四年,父亲淋巴癌,一位内外强悍的男子汉,还是让母亲以柔克刚给磕败了。于是父亲留下了一连串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父亲喜欢喝酒,但六七十年代,国家穷,百姓更穷,无钱买酒,有钱也买不到,经常是母亲用苞谷面做甜酒,酒曲加重,家乡称为“苦辣酒”,烧酒是很难喝到的,于是父亲带着未能喝一顿饱酒的遗憾走了。
我们七个儿女中,四个虽然没有立业,但已成家,尚有三个,尤其是他最担忧的俩儿子(我和小弟)还在读书,于是父亲带着抚养未捷身先死的遗憾走了。
父亲临终时,把我和小弟和最小妹的手捏在一起,用祈求的目光看着我一一儿呀!小的两个就交给你喽一一我泪如泉涌,只是点头,满屋子的人都在流泪。父亲带着丢儿弃女的遗憾走了。
改革开放后,国家富起来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巨变。我们弟兄姊妹七个,个个成家立业,家家过上了小康生活。他最放心不下的俩儿子,还有最小的一个女儿,三个都完成了大学学业,孙子中还考出了研究生和四个大学生,儿孙中八个有了工作。这个喜人的成果,让乡邻们很是称羡。儿孙们都在为家为国劳作,没有一个危害社会的。母亲也因此扬眉吐气。改革开放给母亲提供的平台,让母亲持家得心应手,她常常当儿女们面指责父亲的“暴力管教”,然而父亲再也不能与她磕碰,九泉之下的父亲是欣慰呢?亦或是遗憾吧!
不过父亲康健时,可是干了一件功不可没的事情:我六岁那年,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觉得我该到读书的时候了,可是我的家乡方圆十公里之内沒有“私塾”,甭说学校了,于是父亲用我们家的堂屋做教室,走村串户联系有孩子该读书的家长,先招生,后找老师,几经辗转,招收了三十几名学生,然后到外乡去找了一位读过老学的“知识分子”,并负责帮他收好报酬(每学期每生二十斤苞谷)。就这样,家乡的第一所“学校”办起来了,六岁到十四五岁的孩子都是同班同学,但是没有女生,温柔的老师管不了纪律,父亲就出面“镇压”,个大的学生敢和老师打架,父亲就通知家长,不是带回家,而是一顿暴打,于是学生们只怕告状,也怕我父亲,因为除了农忙季节,父亲就是主政家庭事务。
在我家读书的娃多数都不能回家吃中午饭,中午能带饭的很少,多数带洋芋,但都没有煮过或烧过,每天中午父亲都要用最大的那个铁锅为学生们煮洋芋,可是有人带的大,有人带的小,多少不匀,经常因分配不均而产生争挚,父亲想了一个好主意:每个学生带的洋芋,都要求家长编织一个小线笼子,十个八个,是大是小,装在线笼里煮,煮熟后各人提各人的线笼子,就这样,天天纠缠不清的大小纷争得到了妥善解决。
同学中年龄和个子我是最小的,但是因为是在我家,我也曾经实施过霸道,父亲用来搭课桌们木板(三只脚的木马支撑)一块有几米长,供十几个人用,整个堂屋就三排,“全校”学生全坐完。我仗势想坐哪就坐哪,想坐谁带的板凳就坐谁的,别人也不敢抗拒,老师也护着,父亲发现有人站着上课,知道是我造成的,就让我饱饱的喝了一壶,从此再不敢放肆了。
我们第一届到四年级时,老师不能教了,父亲把我送到二十里外的区上继续读,而在我家读书的娃们一茬接一茬的直读到村上修建了小学,而学校搬离我家之前,父亲仍一如既往的为他们服务一一一热饭,分洋芋,管纪律……
而今,五十年过去了,父亲无私的办学成果巳得彰显,从大山走出的那拔人,有些当了乡长,书记,还有做县领导的,从事教育的多。
当年曾经在我家读过书的人,以及他们的家长,提到我父亲,现在还心怀感激。然而这一切的一切父亲是看不到,也听不到了。
九泉之下的父亲是欣慰呢?亦或是遗憾!
鸣谢:贵州都匀博爵琴行
博爵音乐艺术学校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yunzx.com/dyshj/1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