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都匀市 >> 都匀市医院 >> 正文 >> 正文

ldquo咸同起义rdquo的历

来源:都匀市 时间:2021/3/9
白癜风形象大使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180425/6192218.html
点击上方蓝色字   过去,苗族没有文字,其历史主要依靠口头文学流传。自从发明蜡染、刺绣等手工艺术后,苗族妇女便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记载”于服装上。人说苗族服装是“穿在身上的文书”,十分贴切。苗族服装尤其是节日盛装,由刺绣、挑花、织锦、花带、蜡染、银饰等部件组成。其中,刺绣围腰分外醒目。时至今日,苗族村寨男女老少,依然酷爱佩戴围腰。

  

  有论者认为,围腰是“服饰的鼻祖”。早在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就有以薄石片钻孔系于腰部前面当作“围腰”使用的,这在东北某地史前考古发掘中曾出土过。类似“石围腰”的“木围腰”,云南省博物馆亦有收藏,据称解放前夕甚至解放初期,某些少数民族妇女曾使用过。原始人类使用“石围腰”遮挡下身,重在于防护。后来,人们用“木围腰”遮挡下身,有遮羞用途。而苗族村民佩戴刺绣围腰,其功能已由实用品升华为装饰物。围腰功能的变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苗族围腰的历史价值,远远不止于此。年,贵州文物工作者走村串寨“抢救民族文物”,在苗岭山区雷公山麓清水江畔苗寨,发现一条被人称为“欢呼张秀眉打胜仗”的围腰芯子和一条“庆贺张秀眉打胜仗”的完整围腰。前者高66.5厘米,宽32厘米,以红、黄、绿、蓝4色丝线刺绣人物、腾龙、飞鸟、蝴蝶于白布上。上部刺绣一位男子和一位妇女,女子在左边男子在右边作“腾龙飞舞”状。下部刺绣男女青年及少年儿童,均作“欢呼跳跃”状。另有游龙、飞鸟、小猴、蝴蝶等吉祥物,亦作“欢乐雀跃”之形。后者为一完整女用围腰,通高7厘米,面宽56厘米核心部位以红、黄、绿、蓝4色丝线刺绣人物、腾龙于白布上,构图类似前者。在围腰两侧的枣红缎面上,绣有鱼龙、莲花、飞鸟、蜻蜓等动植物,造型生动,气氛热烈,颇富感染力。由于当年条件有限,使用黑白胶卷拍摄,艺术效果不很理想。

  

“庆贺张秀眉打胜仗”围腰

  

  张秀眉,苗族,清水江畔“台拱”(今台江县)人,苗名叫“雄播”,是“咸同苗民起义”的著名领袖。相传他为一家姓张的汉族大户当长工,跟着东家姓“张”了。苗岭山区苗族村民实行“父子连名制”。这是父系制度下父亲名字与儿子名字世代相连的一种命名制度。苗族村民使用的“父子连名制”,有人认为应称“子父连名制”,原因是儿子名字在前,父亲名字在后,祖父名字更后。这与彝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景颇族等使用的“父子连名制”不同。比如彝族女杰、被洪武皇帝赐封为“顺德夫人”的奢香,其丈夫名“翠”,公公名“霭”,故称“霭翠”。而苗族村民使用的“连名制”则与之相反。比如某人本名“西”,父名“里”,则称“西里”。若用三个音节称呼他,则需要加上祖父的名字“往”,称“西里往”。有位人称“路牛”的苗族村民,从其高祖到来孙,十代人,称谓分别是:一、高祖:楼匈;二、曾祖:清楼;三、祖父:阿清;四、父亲:牛阿;五、本人:路牛;六、儿子:条路;七、孙子:占条;八、曾孙:你占;九、玄孙:勇你;十、来孙:金勇。

张秀眉雕像

  

  清咸丰初年,所谓“苗疆六厅”即今日贵州的雷山、台江、剑河、丹寨、榕江、三都一带,连年遭受大旱,复加虫灾为害,农民颗粒无收,但官府仍旧横征暴敛,导致苗民无法生存。咸丰五年()三月十五日,张秀眉、杨大六、包大度等发起“展梅尼聚义”,率众揭竿而起。八月十三日,杨大六攻克丹江(今雷山)城,六年()攻克凯里城。同年,又与张秀眉会攻台拱城。八年()奇袭麻哈(今麻江)城,攻克都匀府,与敌巷战,胜利告终。九年()进攻黄平旧州城,十年()攻克平越(今福泉)城,十一年(86)联合天柱侗族农民起义军领袖姜映芳进攻王寨(今锦屏)、天柱。同治元年()转战丹江、台拱等地。六年()汇合其他义军东下邛水(今三穗),进攻思州(今岑巩)、玉屏、青溪(今属镇远)等城镇。太平天国失败后,朝廷纠集湖南、广西、四川、云南数省兵力攻打苗族起义军。同治八年(),湘军进攻黄平,企图打通前往贵阳的湘黔驿道,包大度等在黄平“黄飘”地方设伏,聚歼湘军.8万人,史称“黄飘大捷”。义军乘势占踞平定、下司(麻江地界)一线,扼凯里、丹江要道。黔军提督张文德进犯八寨(今丹寨),杨大六等截击之,鏖战于“鸡贾河”,重创黔军。九年()春夏之交,义军在都匀、麻哈一带活动,出击平越,断敌粮道。十年(87)正月,杨大六率领丹江、凯里、八寨部分义军出麻哈,攻平越,经过贵定,冲入龙里县境,省城为之大惊。三月七日,清军攻陷丹江厅,杨大六等率军撤至雷公山。十一年(),张秀眉在乌鸦坡、乌东坡决战中被俘。杨大六奋力突围走。为解救张秀眉,杨大六率众冲杀乌东山,在陶窑陷入清军重围,不幸被俘。十三年(),张秀眉在长沙惨死于“点天灯”,杨大六在长沙惨死于“骑铜马”。

  

  张秀眉、杨大六等领导的“咸同苗民起义”,是苗族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苗族村民以各种不同方式缅怀英烈。一位义军将领的儿媳妇当年即着手刺绣反映“黄飘大捷”的衣服,惜未完工便离开了人世。“黄飘大捷”过后44年,即93年,这位村妇的女儿,根据传说,接着刺绣,终于完成。她俩以大红丝线“平绣”作战情景,人物多达近百个。个头有大有小,似乎表示军阶。有的骑马,有的执矛,有的骑龙,头顶华盖,场面壮观。此件生动形象表现“黄飘大捷”的苗族服装,堪称“穿在身上的史书”,可作者及其后人都不忍心穿戴。年,嫁到施秉县平寨村的第二位绣娘的外孙女“龙阿泡”,将其出让给贵州省“抢救民族文物”办公室。顺便交代一下,该室是年文化部和国家民委联合召开“全国民族文物工作会议”后,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省文物主管部门牵头建立的。笔者时任文化厅文物处处长,受命兼理办公室主任,参与“抢救民族文物”工作,得以知晓一些故事。

  

  实地访问得知,“欢呼张秀眉打胜仗”围腰芯子和“庆贺张秀眉打胜仗”围腰,刺绣于“咸同苗民起义”00周年的年。历史不算太长,但有纪念意义,且刺绣工艺不错,已由“抢救民族文物”办公室移交给省博物馆收藏。此后不久,苗族人民为怀念英雄张秀眉,在其故乡台江为他雕塑了一尊巨大的站像。

  

  在被当作“苗族村寨博物馆”对外开放的杨大六故里——雷山县郎德镇郎德上寨,完好地保留有杨大六故居,以及当年农民起义军在寨子后山上修建的战壕、围墙等遗址遗迹。这些历史陈迹,如今成了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

杨大六故居

  

  补充解释一下:“杨大六”不是英雄的本名,而是苗族民众对他的誉称。郎德上寨苗族村民深谙个中情形,乐用“杨大六”称呼自己的祖先。郎德上寨苗族村民本无姓氏,历来沿袭“父子连名制”。大概是官府为登记户口、征收赋税方便起见,给居住在郎德上寨的苗族村民“赐”姓陈。虽然如此,村民仍习惯使用苗名,只不过在对外交往中使用汉姓罢了。清咸丰五年()春,屯兵到郎德上寨征粮,将交不起粮的一位苗族村民活活打死。死者侄儿一怒之下将屯兵击毙。他对大家说:“只有造反,才能生存!”这位血气方刚的苗族青年叫“腊略”,对外则称“陈腊略”。战斗中,他勇猛异常,吓得惊魂未定的清军向人询问:“这是谁?”但听苗民赞誉道:“羊打罗!”苗语“羊打罗”即汉语“雄死了”“勇敢极了”之意。清军不懂得苗语,误以为这位身先士卒的悍将名叫“杨大六”。于是,“杨大六”的名字便上了官方文件和官书,以致后来许多人只知道“杨大六”而不知道“陈腊略”。

声明我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本人,将及时予以致歉/删除。

贵州星子,岁月的拾荒者!

推荐阅读

?小镇九庄

?大明王朝的息烽

?《航拍中国》贵州篇完整视频

?汤唯在英国:除了卖艺,还卖身

?湖南湘潭女教师黄静裸死案,结局扑朔迷离

?情迷女星许晴,中国银行行长在“风雅”中堕落

?负重攀越勇者行——踏访黔东南雷公山原始森林与苗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yunzx.com/dysyy/8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