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都匀市 >> 都匀市医院 >> 正文 >> 正文

中国东盟第三届民族文化研究论坛系列活动在

来源:都匀市 时间:2021/3/1

9月25日至28日,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之一“中国—东盟第三届民族文化研究论坛”在贵州都匀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顺利举行。活动邀请了来自泰国瓦莱叻大学、柬埔寨马德望大学、马来西亚世纪大学、香港金融管理学院以及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侯仰军,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余学军,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罗也等有关领导出席本次活动。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由中国外交部、中国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东盟中心(ACC)、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协办,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外事办公室承办。此次“中国—东盟第三届民族文化研究论坛”作为第十一届交流周的全年冠名活动之一,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举办,论坛的主题是“乡村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发展”。

26日的论坛开幕式上,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院长石云辉首先代表主办单位中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举办,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侯仰军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历来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动中华文脉传承下传统村落的发展。希望通过中国-东盟民族文化研究论坛这一平台,可以更多更好地探寻少数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结合的基本路径以及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乡村治理的优秀经验和思路,为以乡村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发展探讨更好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向;更积极有效地寻找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结合点,赋予传统乡村文化更多的时代气息,抓住机遇,保护并传承好乡村发展脉络,实现传统村落与现代乡村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广泛地吸取东盟国家在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经验,让我们的乡村文化葆有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担负起凝聚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重任,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鲜活起来。

26日上午的大会主题报告会上,泰国瓦莱叻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西里伯恩·宋哺嗯布拉娜博士,柬埔寨马德望大学讲师撒罗特·先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唐孝祥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毕旭玲等与会专家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26日下午大会以分会场的形式将与会专家分成三组,分别就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民族方言问题及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讨论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强调,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首要着眼点是经济,但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应该是文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作为民族的基础文化,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发现民俗文化对于当代乡村社会的资源价值,把它作为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换的文化凭借,以此助力乡村振兴。

武汉大学教授桂胜对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乡村治理进行了阐释,他提出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乡村治理涉及到乡村传统文化的回归与重构重塑以及对现代乡村治理的关系和影响,我们应该在时效性、地域性、民族性、类型性、特色性、差异性、多样性、自性、理性、共性、个性、现实性、战略性等“13个性”方面加强认知,形成共识。尤其要在时效性、自性、多样性、共性、个性、战略性上讲好故事,做好文章。

活动期间,与会领导、专家还分别参观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民族展览馆,实地考察了黔南乡村文化传承保护状况。侯仰军副秘书长一行还专程赴丹寨考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古法造纸”技艺,调研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芳蜡染工作室,深入了解了以传统技艺为代表的优秀乡村文化在民族地区的传承发展情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yunzx.com/dysyy/8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