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市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以来,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用“绣花”功夫做深做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世代居住在深山里的贫困群众迁入城镇新居。
十三五期间,都匀市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目前,都匀市共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个,已搬迁入住户人。
州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建忠(前左三)在坝固安置点调研建设情况
党建引领政策落地制定下发《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建工作实施方案》、《强化党的领导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型社区治理实施方案》、《深化推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服务“五个三”机制工作方案》等文件,按照州委“一构架三清单”文件要求,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设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领导小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联合党委,统筹推进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将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同步纳入规划统一建设。
将移民小区按楼栋为单位进行划分,实行网格化管理,解决移民群众搬迁后的“三保”、“三就”问题。在便民服务方面,根据实用便民原则,在小区建立便民服务站,设置党建工作、就业服务、民生服务、综治维稳、卫生计生、综合业务等窗口,由乡(镇、街道)统一管理。搬出地乡(镇、街道)安排专人到服务联络站驻站服务,采取“一模多印”、电子印章等方式,授权办理搬迁群众需要往返原居住地办理的各类事项,做好移民入住过渡期的服务工作;同时,在移民安置点设立水、电、讯、银行、医疗、就业等市级服务代办点,确保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办结所有事项。在就业方面,保障搬迁移民群众每户至少1—2人就业,对暂时没有合适岗位的搬迁群众进行就业意向登记,都匀市人社局、妇联、总工会等单位对移民技能培训达多人次,协调就业需要的职能部门,聘用人员向移民群众倾斜,促进移民就业。在金恒星安置点,学龄前儿童就读于附近的第一幼儿园,中小学生进入了十小、十二小、民中等中小学就读,解决搬迁就学难题。移民群众自主选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移民小区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群众诊疗就医。移民贫困户享有6个月的临时生活救助(元/户),一般贫困户享有3个月的临时生活救助(元/户)。辖区派出所安排民警对安置小区进行夜间巡查,同时,在小区主要出入口、重点部位安装监控探头,强化技防,保障移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切实提高移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州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建忠(中)在坝固安置点扶贫车间调研移民就业情况
党建引领“五个体系”都匀市着眼于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的建设为统领,着力完善“五个体系”。
完善基层党建体系。都匀市以党的组织统领政权组织、经济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引导搬迁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围绕健全组织构架,配强干部队伍,完善工作机制,建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基层党组织阵地。探索成立安置地党委、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同步成立综合服务中心,纳入所在乡镇(街道)管理。采取选派、聘用、招考等方式,选配好安置地党组织、综合服务中心和安置地社区专职人员。通过制定党建清单,推进搬迁地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明确每个搬迁地党支部每年培养1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每两年发展1名以上党员;推行网格化管理,把每名搬迁群众都纳入服务范畴。
城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角
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都匀市将党的领导贯穿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全过程,加快实现安置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确保搬迁群众的子女就近能上学。医院分院或卫生室,医院医务骨干到安置地开展医疗服务,开设医疗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通道,推行家庭签约医生定期服务制度,并积极帮助搬迁群众落实好参保、续保和基本养老保险养老待遇申领等政策待遇。
完善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都匀市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加快组织化劳务输出和安置地产业培育,提高技能培训针对性,努力帮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就业。通过培育产业带动一批、推动创业扶持一批、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等方式,不断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坝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角
完善文化服务体系。都匀市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教育引导群众的功能,不断满足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打造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积极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引导党员干部进楼入户开展政策宣讲。
完善社区治理体系。都匀市从生活、物业和社会便民服务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安置区域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安置地设立党务政务一站式服务大厅,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党建引领共融共生“现在我们很知足了!”墨冲镇易地搬迁户罗在清对记者说到。
年初,罗在清一家从大山里搬到了城郊金恒星移民安置点。“真没想到搬家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有了新工作,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罗在清笑着说,自己以前在村里务农,一切都是靠天吃饭,现在政府不仅让一家住进新居,还贴心地准备了价值上万元的“大礼包”床、衣柜、沙发、电视、厨具等物品,轻松地拎包入住了。
罗在清只是众多搬迁户的一个写照,搬出深山,住进新家,过上新生活。
都匀市“以区位优势确定安置点、以资源禀赋确定安置类型、以就业岗位确定搬迁规模”原则,探索出了多种“接地气”的安置方式,依托周边产业,使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会发展、能致富”。
“现在居住环境好了,女儿在这边做起了买卖,一家人又在一起了。”搬迁入住的金恒星移民安置小区龚继魁表示,他家从偏远的毛尖镇搬过来后,女儿龚友云便在小区临时搭建的农贸市场做起了餐饮生意。
在外务工十几年的龚友云已不再像以前一样为工作长途奔波,在搬来前,她就已经在社区的帮助下开始谋划创业。她说:“父母年事已高,我得回来照顾他们,虽然现在生意刚起步,但已经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了,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对于未来,龚友云满怀希望。
墨冲镇采取“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都匀良亩道芬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墨冲镇良亩村以土地流转的形式,连片开发建成余亩的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园,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积极吸收贫困户及易地搬迁扶贫户务工,增加其家庭经济收入。
残疾农民罗炳德从墨冲镇苗拱村搬迁到城南安置房
同时,墨冲镇协同推进搬迁农户自主创业(如开商店、产品加工销售)、就近就业(农民工创业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厂矿就业)、农旅兴业(现代农业观光园就业)等,形成了“1+N”的多元化就业模式。墨冲镇的变化是都匀市依托城镇化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都匀市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共融共生,既扩大了城市人口规模,又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都匀市立足“四型产业”和市场需求,突出自身资源禀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毛尖茶、海花草、保供蔬菜、优质大米、养牛、养鸡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种养殖等山地农产品加工业,茶旅融合、水文结合、高山峡谷等山地特色旅游业,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让产业链变成贫困户的“增收链”。
作者:都匀市融媒体中心文勇
编辑:翟清娇左绵勇文静
审核:刘安军
主办:中共黔南州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推送时间:每周一至周五定时发送
投稿邮箱:qndjxck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yunzx.com/dysyy/8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