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都匀市 >> 都匀市医院 >> 正文 >> 正文

国家非遗牙舟陶艺技能培训走进瑶族写生部落

来源:都匀市 时间:2023/3/29
白癜风怎么诊断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915/4473339.html

11月11日至16日,在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的支持下,由黔南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黔南民俗文化学会承办的牙舟陶技能提升产品创新培训班,走进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荔波县瑶山乡瑶族写生部落研学营地。

来自荔波、都匀、福泉、龙里、平塘等黔南州教育系统、涉旅行业及非遗传承领域,共计50多名学员,齐聚一堂,免费接受专家授课、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制作水平及拓展创新思路,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好国家非遗文化,让非遗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牙舟陶器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其历史可上溯到明代洪武年间,大量军队入黔,军屯和民屯,将中原文化带进黔南,开始陶艺生产,形成斑澜夺目的地方民族特色,成为贵州陶瓷艺术中的“精绝”之作。年,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列“中国十大古陶之一”。

年以来,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工作组根据《广东省年东西部协作工作要点》《“十四五”时期粤黔东西部协作协议》《广州市加强东西部协作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积极争取粤黔协作专项资金万元,选定苗族服饰、牙舟陶、水族马尾绣和银饰等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民间技艺(苗族服饰、水族马尾绣、牙舟陶)工坊”平台,协调相关高校、设计机构、传统工艺研究者,开展研修研习培训、示范引导、品牌培育,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竞争力;并采取“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即以专业设计、集中培训、分散生产、统一收购销售的方式,以培养非遗传承人为抓手,提升农民劳动技能,使非遗手工艺成为解决灵活就业、助农增收的产业,逐步实现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本期培训班之所以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荔波县瑶山乡瑶族写生部落研学营地举办,主要是方便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学习观摩,这里有陶艺制作工坊,可以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独特的建筑、服饰、陶艺等民族文化,通过“旅游+民族文化”,深化旅游扶贫多样化发展。

培训期间,特别邀请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陈设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岳振;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教授、贵州省陶瓷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超;牙舟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平塘陶艺工匠”、贵州新雅创牙舟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瑞;佛山市蓝堡嘉品酒文化公馆董事长、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理事徐志;贵州省陶瓷艺术大师、黔南州陶瓷协会主席、“黔南陶艺工匠”等省内外知名专家,以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员在较短时间内创作思路和技艺得到了较大提升。

州社科联秘书长杨胜雁在结业典礼上说,这要感谢粤黔协作的项目资金帮扶,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就不可能有这次培训,希望大家学成后,引领非遗牙舟陶传承发扬光大。通过“景区+农户”、“扶贫车间+农户”、“能人+农户”、“公司+学会+合作社+加农户”等多种形式,畅通民族手工艺品产销对接,使群众技艺变技能,扩宽群众就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引导和激励群众从事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创意手工艺品开发,推动传统农家产品变成旅游文化商品,助力乡村振兴。

来自都匀市第一中学的美术教师董艺黛代表学员发言说,这次培训获益良多,虽然几乎每天都累到腰酸背痛、手臂酸软,但无论是创新观念还是操作技艺都有实质性的提升。将把这次培训内容带回去,尽快应用到教学当中,切实为牙舟陶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做好应有的贡献。学员们都表示,通过接受非遗技能提升、产品创新培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融合,让非遗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作者:文隽永)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yunzx.com/dysyy/14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