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茶圣”陆羽评价黔南茶叶“往往得知,其味极佳”。多年前,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对时任辽东巡抚丘禾嘉所贡黔南茶高度赞赏:“卿所贡之茶,历朝有名”,他根据“生时为枪,熟时似钩”的特性,赐名黔南茶为“鱼钩茶”。63年前,都匀茶农特制3斤茶叶作为都匀土特产寄呈毛泽东主席,不久后收到回信,“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多种茶。此茶可叫毛尖茶”,至此,“都匀毛尖茶”芳茗四溢。
景色迷人的螺丝壳茶山徐朦摄
一片小小的茶叶,穿越历史的茶香,背后有着精彩的故事。“年的春天,那时我是茶农高级社的会计,在贵州农民报上看到一则消息——《人民热爱毛主席,万里边疆送虎皮》,我心里就想,人家都热爱毛主席,我们也热爱毛主席,我们家乡的茶叶也很好,为什么不寄点茶叶给主席,表达我们的心意呢?”当年,都匀市团山乡几位共青团员特制茶叶寄给毛泽东主席,谭修楷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到,“我们专门到老鹰嘴去采野生茶树上的芽头,回来以后再认真拣出最好的,茶叶炒了三道才开始揉干。”
谭修楷把炒好的3斤干茶用白纸包好,拿到邮局去寄。可是邮局的工作人员见到寄给毛主席的东西包装太简陋,害怕寄送途中有破损负不了责任,拒收!“我只好拿回来重新包装,找木匠做了一个木匣子,把包好的茶叶放在匣子里,在木匣上写‘中共中央毛主席(收)’、‘团山管理区茶农高级社青年团(寄)’,随茶叶寄送的还有一封信——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热爱您,您为我们穷苦农民翻了身,当家做主……”
炒茶师傅现场炒制都匀毛尖茶李庆红摄
茶叶寄出后不久,谭修楷收到了一封信。邮递员送来一封用粗线封边的特挂大信封,寄信人地址署名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信中写道:“茶农高级社:你们寄给毛主席的茶叶已收到。中央曾有规定,不准给主席寄东西。经主席批准,寄给你们16元钱,作为成本费。”落款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并盖有办公厅的印鉴。信的结尾,有毛主席用毛笔亲笔写下的几句话:“寄来的茶叶已收到,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多种茶,此茶可叫毛尖茶。”“都匀毛尖”至此定名。据老人回忆,当时,收到信以后,茶农高级社还专门召开了大会,在会上把信件内容一遍一遍地读给大家听。
“茶农村是‘一水浸五山’,我们从小就爱茶护茶,学习采茶炒茶。”谭修楷老人的女儿谭本满说,以前她的父亲是一年的春夏秋三季都在做茶,采的也是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茶叶都是自然生长的野生茶,不需要特别的打理,当时一家人的油盐都是靠卖茶来换取。早的时候在自留地里有多少茶叶就摘多少,炒好的茶叶拿到土产公司去交,一斤的一级茶能收3块钱。改革开放以后,茶叶可以拿到市场上卖,价格会更高。
茶青在炒茶师手中翻滚成茶叶李庆红摄
“现在和以前的炒茶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谭本满说,过去她的父亲就是用“三炒三揉”的方法炒茶,而现在改进的炒茶是一次成型。所谓“三炒三揉”就是,灶台上的大铁锅锅温达到非常烫熏脸的时候,就把茶青倒入锅内抛炒柔软,然后再把茶叶转移到簸箕里进行揉团,揉到茶叶的温度不烫手了,有抖散放回锅里炒,炒到茶叶的水分变少,又转移到簸箕里,如此反复又回锅团茶、提毫。
60多年过去了,都匀毛尖茶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谭修楷的子女继承老人遗志,继续在传承都匀毛尖茶文化、宣传推广都匀毛尖茶品牌的道路上前行。年,55岁的谭本满申请注册了“谭修楷都匀毛尖”的商标,“大龄”创业,只为延续家族茶缘。
“我文化水平不高,做生意真的不太懂,只知道先做出好茶叶。”谭本满说,她抓住每一次可以学习进步的机会,去浙江、黄山等地学习培训,了解不同地方的制茶方法,学习茶叶产品的包装、销售,以及茶园管护等。
茶产业成为老百姓种在山上的绿色银行卢桃摄
最近几年,谭本满和兄弟姐妹们把茶农村过去荒废在山林里的茶树管理了起来,并向村民们免费提供农家肥,每到春天又向茶农收茶青。“年,手上的老本全部投入到茶叶里面,亏了30多万,身边许多人是不看好我的,觉得老来了还去冒险。”谭本满说,年的春天,她胆子更大了,向银行贷款20万元收茶青,可喜的是她成功了,不仅如期还了贷款,还开始盈利。今年“谭修楷都匀毛尖”的斤独芽干茶全部售罄,“今年的春茶早就卖完了,只剩下一点点夏茶。”
每年忙过春茶那段时间,谭本满就把精力一些放在学习上,一些放在保护培育茶农村的本地茶树品种上。“古茶树的保护,本地茶种的扦插试验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从小的印象中,茶农村野生的茶树长出的茶叶是最好的,炒出的茶也是最香的,这是我心中真正的都匀毛尖茶。”
(来源:云黔南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uyunzx.com/dysxx/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