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日”和“国际博物馆日”以其特色鲜明的主题、广泛的参与性和普遍的惠民性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旅游界每年一度的重要节日。为宣传和打造黔南“好花红”名片,丰富黔南人民群众生活,黔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体育局)将结合黔南州“好花红”系列活动开展年“中国旅游日”暨“国际博物馆日”贵州省黔南州分会场系列活动。
01
活动主题
文旅融合,美好生活——年“中国旅游日”暨“国际博物馆日”黔南州分会场活动。
02
活动时间
年5月19日10:00起,持续全天
03
活动地点
都匀市南沙洲公园崇文阁圆形广场
04
活动内容
(一)年“中国旅游日”暨“国际博物馆日”黔南州分会场活动启动仪式
(二)黔南州“好花红”舞蹈大赛
(三)黔南州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
(四)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包括:
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都匀毛尖,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年,由毛泽东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年获“贵州省名优绿茶奖”;都匀市获得“中国毛尖茶都”称号;入选“中国世博十大名茶”。茶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都匀毛尖主要产地在都匀市的团山、哨脚、大槽一带,这里山谷起伏,年平均气温为16℃,年平均降水量在多毫米。加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不仅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也形成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格,属于贵州名优绿茶。都匀毛尖茶制作工艺较复杂,主要分采摘、制作加工。1、采摘: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采回的芽叶摊放1--2小时,表面水蒸发干净即可炒制。2、制作加工:工艺分主要有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四道工序。都匀毛尖茶选用当地的苔茶良种,具有发芽早、芽叶肥壮、茸毛多、持嫩性强的特性,内含成份丰富。都匀毛尖“三绿透黄色”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都匀毛尖茶味道好,还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脂减肥以及防癌、防治坏血病和护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水族剪纸技艺
水族剪纸主要流传于都匀市一带。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奉合片区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剪纸艺术之乡”,位于都匀市东南部,水族人口占39.2%。水族群众多数聚居在各个水族寨子。在长期、相对封闭的社会形态中,水族人民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服饰、民居和生活习俗。年11月,水族剪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都匀水族妇女剪纸是随着服装的装饰需要而产生的,主要用作刺绣花的底样,常见的有围腰花、衣袖花、衣肩花、背扇花、小孩帽花、鞋花等。它们生活气息浓厚,风格朴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剪纸内容主要是自然界中的花、鸟、雀、虫以及各种装饰性图案。主要用于水族盛装、便装的领边、衣边、脚边,花、鸟、雀、虫图案主要用于水族的围腰牌和脚上穿的船形鞋。水族剪纸大多在农闲在或劳作之余,水族妇女相邀几人或一、二十人共同剪纸,相互交流的方式进行,大部分水族妇女可不需事先绘画,用剪刀便能直接剪出各式花样和几何图案。
水书书法
“水书”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水族先民创制的雏形文字,水族语言称其为“泐睢”。水书习俗是水书形成、发展和传承并以此构成与水族生活相关的习俗。水书被誉为水族的百科全书,是水族先民用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一种古老符号。水族人民丧葬、祭祀、婚嫁、营建、出行、占卜、生产,均先由水书先生从水书中查找出依据,然后严格按照其制约行事,并由此形成水书习俗文化的重要前提。水书习俗也是水家人生存状态的反映。水族人崇尚鬼神,笃信鬼神,据不完全统计,水族信奉的鬼神就有七八百种之多。考察那些繁多的鬼神名号及水书条目名称,几乎涵盖了世间万物的姓名。水书习俗的传承方式形成了水书的两大组成部分:一部分是用水族雏形古文字编著的手抄本,一部分是通过水书先生口传心授,用以弥补因文字发展不完善而无法记录的大量要义、仪式、祝词等。水书是靠一代又一代的水书先生通过口传、手抄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它是水族古文字抄本和口传心授文化传承的结合。水书先生与水书的结合是传承水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年出版的《水族简史》称有多个字,《中国水族文化研究》称有多个字。
水族银饰制作技艺
水族银饰至今仍全部手工制作,并形成铸炼、锤揲、錾刻、焊接、花丝、洗涤、镀银等一系列独特的工艺。主要制作工具主要有风箱、铁锤、丝板、花纹模具、铜锅、錾子等。
水族银匠是用木炭为燃料来加热金属的,他们用砖垒出炉窝,和鼓风机相连,在更早的时候就用风箱,现在都匀地区的银匠大多数还使用风箱。比如熔化银料时,他们就将银子放在坩锅内,把坩锅放在烧红的木炭中,用风箱鼓风以增加温度,在加热的同时在银液中加入适量的棚砂来帮助融化。待银子全部熔化成液体后,就把它倒在长条状的糠槽内。银子完全凝固后,再将之取出趁热捶打,先捶打成四方形长条,若需要制银片,则把它用锤子碾宽、捶薄,若需制银丝便捶成圆条再用丝板拉细。这样一来,制作银饰的基本材料就齐备了。
龙里石雕工艺
石雕的制作是根据石块的形状、色泽和纹理先凿打出粗坯,剥出大体轮廓,然后用手凿深入刻划,最后经修光、磨光、上腊而成。制作一件作品,少则费时几天,大的要几个月甚至几年。
苗族服饰制作技艺
布依族蓝靛染织技艺
匀酒酿造技艺
匀酒创始于上世纪40年代,它是苗酒在历史的长河中酿酒工艺不断发展的结晶。匀酒原名“匀茅”,系一家私营的张氏作坊创始的,开始是在古传制酒工艺的基础上结合其它酿酒技术,利用高原泉水,经久研制而成。
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中国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水族马尾绣在三都自治县传承上千年,有刺绣“活化石”美誉,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主要图腾:鱼、蝴蝶、蝙蝠、龙,凤花草鸟闪电也为必不可少的元素作为陪衬小元素出现于绣品当中,植物一般还出现葫芦、桃花等花。马尾绣的制作方法是,将两三根白线缠绕在马尾上(白色马尾最佳),然后用缠好的马尾盘在已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接着在白线条的凹缝处绣、挑、补、梭各种彩色丝线,刺绣艺人凭自己的生活积累及艺术修养,在布面上挑绣各种图案。所绣的这些图案还只是一个空心的框架,还需要由螺形绣或结线绣来填充,最后再缝上金光闪闪的金线,一共要经过52道工序才算完成。马尾绣的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径只有黄豆大小,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当地姑娘出嫁,母亲必须备一条马尾绣小儿背带作为嫁妆送给女儿,预祝早日生儿育女。
牙舟陶器烧制技艺
牙舟陶器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其历史可上溯到明代洪武年间。明王朝大量军队进入贵州作战,并在贵州实行军屯和民屯,将中原文化从江西带进牙舟,同时也开始了牙舟陶的生产。牙舟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境内,属该县的一个镇,牙舟陶器是贵州最早生产的一种土陶。牙舟陶造型古朴、敦厚,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重的出土文物神韵。牙舟陶属自然龟裂的玻璃釉型工艺,主要分为餐具、用具和玩具3大类。牙舟陶在设计上选择蜡染、刺绣、桃花图案,以浮雕的手法体现,夸张而繁琐,很富于装饰性,凡鱼、兽、虫、鸟等玩具,均色彩自然,玲珑剔透。制作过程:1、泥料:牙舟镇陶土资源十分丰富,制陶原来都用“白胶泥”作原料,烧结温度较高(℃以上)烧成后陶质呈白色,这种陶泥直接从当地田中挖取;2、成型:传统成型方式、方法有捏塑、印坯和拉坯三种。3、制釉和上釉:牙舟陶的基础釉有玻璃釉和柴灰釉两种,当地出产一种叫“土子”的铁质富集物,加进柴灰中可制成土釉,土釉呈深褐色,是坛、罐、烟杆斗的主要釉彩。4、烧窑:牙舟陶工艺使用的是阶梯窑,当地称为龙窑和爬坡窑,这种窑由若干孔小窑连结而成,能充分利用能源,燃烧用的是木柴,泥坯放在泥板搭成架子上,泥板架共7层,每层可放10件,不用匣钵,根据釉和泥土质量,将耐火差一点先放进窑子,耐火强的后放(靠近火口),然后密封洞口。
惠水枫香印染技艺
黔南的惠水、长顺、平塘、贵定、龙里以及黔东南的麻江等县的布依族、苗族、瑶族都有制作枫香染的习惯,广泛应用于日用床单、被面、帐檐、枕巾、挎包、头帕、背扇等。其中,惠水县雅水镇小岩脚和麻江县的枫香染手工技艺保存得较为完好。宋神宗十三年公元(年)赐予“天染枫香”,意思是枫香染是上天才能染出来的色彩。年,贵州省惠水县、麻江县申报枫香染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枫香染采用老枫香树脂加入适量牛油,用文火煎熬后过滤而成的枫香油作封蜡,用毛笔蘸溶解的枫香混合油在自织的白布上描绘图案,再用蓝靛浸染,染色完毕后用沸水脱去油脂,再用清水漂洗、晾干、碾平。由于印染品的颜色和花纹古朴、雅致,被誉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由于枫香染用毛笔和枫香脂、牛油相结合使用,因没有蜡的裂纹,做出来的图案精致、清晰、漂亮。天染枫香的图案,被奉为神技、神物,此后,在布依族聚居地方,枫香树被敬为神树,保寨树,神圣不可侵犯,经常披红挂绿,香火缭绕,笼罩着神秘色彩。
布依族布艺
(五)“文明旅游安全出行”宣传活动
(六)黔南州“好花红”民歌大会
(七)黔南师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爱旅游协会“快闪”活动
来源:黔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黔南文化、微都匀、网络
编辑:保超燕
黔南热线整理发布
他们都在看1、史上最大优惠!贵州向全国人民发出邀请,景区门票5折!高速5折!
2、独山县政府副县长级干部杨绍忠接受审查调查
3、感受青春,这是一场不可错过的人生分享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uyunzx.com/dysxw/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