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都匀市 >> 都匀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三位茶人的讲述都匀茶为何越来越香

来源:都匀市 时间:2021/12/25
红敏茶园老蔡莫正霞张学顶如果用一个颜色来概括都匀,应该是绿色。因为都匀,不仅是山水桥城也是光影茶都。作为茶都,在都匀,这一片片绿茶、一杯杯香茶、一个个“茶人”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是他们让都匀茶飘香数十年。三十多年前卖茶人推车卖茶满眼的植物盆栽、奇石塑像和浓郁布依族风情的吊脚小楼……位于都匀市环西路的红敏茶园,初见会让人觉得“破旧”。这里的主人叫蔡邦红,当地熟悉他的人,都称他为老蔡。老蔡和茶的缘分,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说起来,我们是茶世家,爷爷以前经商茶,父亲喜欢喝茶,我们是随父亲修湘黔铁路来到都匀,但刚开始对茶其实不感兴趣。”老蔡回忆,真正改变他的是年冬季的一天,那天下午寒风瑟瑟,一位八旬老人,身穿单衣,推着一辆茶车卖茶。那卖茶的场景感人,也让人印象深刻,当时他还特意去给老人推车。推车的老人姓赵,是北方人,当时已86岁,来到贵州之前经营花茶生意,后响应国家号召到西南支援建设,退休后一直留在都匀。那时都匀的制茶氛围、环境都不太好,赵师傅当时卖的是自制的花茶。“赵师傅给我说,茶是万药。当时由于自己经常肚子疼,听到老人这么一说,我就买了些花茶、绿茶(现在的都匀毛尖茶),喝了一个月之后,感觉效果很好。之后也就经常去陪他喝茶聊天,购买茶叶。”老蔡说。被老人的故事感动,老蔡决定追随赵师傅,和他学习做茶。利好环境中,“茶缘”更深“当时回家给家人讲,自己要辞掉在铁路部门干了5年的工作,家人坚决反对。”老蔡说。但老蔡“一意孤行”,辞掉了工作,来到赵师傅居住的村子,开始一点点学习制茶。除了制花茶,还有绿茶,也就是现在的都匀毛尖。老蔡说,现在的都匀毛尖原料茶讲究的是“独芽”,而过去那会儿要的都是“雀舌”。赵师傅从手把手地教老蔡识别一芽一叶的初展茶青、萎凋茶叶,到帮助其体会制茶时的最佳手感和力度……过去,都匀本地茶树的叶子炒完毫毛难显,当地茶农为了让外形看起来更漂亮就在锅边擦一圈油,老蔡和赵师傅两人为了改变这一制作方法提出了炒茶三把火——杀青火、揉捻火、提香火,每一把都是做好都匀毛尖的“必燃”之火,使都匀毛尖外形紧细卷曲,白毫显露……如今的都匀毛尖也以此方法为标准。从赵师傅那儿学成的老蔡,正式踏上了自己的茶叶人生。一块干净的板子,几斤茶叶,一张凳子,一个茶壶,几只杯子,一台缝衣机,便是老蔡起步的茶摊。可是,由于当时的茶产业环境并不乐观,作为茶产地的都匀当地人都对茶叶知之甚少,极少数认知和喜爱茶的人让茶叶成了小圈消费品,茶农背着茶叶在市场上叫卖,鲜被问津不说,价格更是低至每斤一二十元,令从业者难以为生。刚入行,老蔡便迎来了考验,“既然选择怎能放弃。”老蔡说,彼时,他双手和胸前后背,都是装满茶叶的袋子,在雾蒙蒙的茶乡田间,在都匀大巴车站旁,在喧闹的贵阳集市里,在异省他乡的道路上……“那时,从都匀到贵阳的大巴车,路途要5至7小时,每次只能带上十几斤茶叶,但是我真的走遍了全国。”老蔡说。这么长途跋涉,茶叶能卖得多少?“卖不了多少,但是我主要是为了推广都匀毛尖。”在坚持多年后,老蔡拥有大量忠实茶客,也有了自己的“红敏茶园”,在利好的环境中他和茶的缘分愈加深远:走乡串寨,到农民家里请教茶叶的加工技术;总结编制了简单实用的手工制茶工艺手册,将其传授于人;年老蔡革新了都匀毛尖茶的加工技术;年,成为茶行业第一家在贵州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的卫生注册企业……现在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了百子桥上坐落着一家茶楼,已成都匀市地标建筑,慕名而来的游客、市民络绎不绝。事实上,如今红火的茶楼曾经却鲜有人捧场。茶楼的茶艺师莫正霞最有感触,“茶馆年成立我就进来了,当时喝茶的人非常少。”莫正霞告诉都市新闻记者,可以用惨淡的形容,以至于这么多年来,茶馆换了一拨又一拨的老板。茶馆的经营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但为了推广毛尖茶所以坚持着。“以前来喝茶的人,福建和广东的人比较多。”莫正霞说,不少都匀人反而不理解,觉得在茶馆里喝茶很无聊。年开始,这一喝茶氛围得以改变,“那是因为每年要举办都匀毛尖茶节。”莫正霞说,此后还举办了都匀毛尖茶人会等,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都匀市民也开始转变观念,进茶馆喝茶被越来越多人接受。莫正霞说,如今,身边的很多人都会带亲朋好友来茶楼喝茶,因为都匀毛尖茶的名气在逐年上涨,大家都会觉得很有荣誉感,是一种骄傲。也有很多省外游客慕名而来。“都匀作为桥城,以前很多人都会想到来桥上玩,现在大家都知道这里不仅有桥,还有毛尖茶。”莫正霞表示。茶农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张学顶是地地道道的茶农。他家在螺蛳壳的山里,是都匀毛尖茶的盛产地。20多年来,张学顶一直守护着家里那片60多亩的茶园。张学顶说,国家启动退耕还林时,他开始种茶。那时才20多岁,家里只有房前屋后有茶树,那些都是老茶树。退耕还林时,国家发放茶树苗,大家除了积极利用自家田土种茶树,还开垦荒山进行种植。“虽然螺蛳壳的茶,是历史有名的好茶,房前屋后的茶树,是祖辈留下来的,但以前市场不景气,茶叶最多才几块一斤,根本不能以茶为生,而现在一斤茶几十、几百元,特级好茶甚至几千块。”张学顶说。每当春茶开采后,张学顶会先给自己制茶,先让自己或亲朋喝。对他来讲,喝上一口自己种的、自己制的茶,是一种享受。“茶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条件,也改变了我的人生。”张学顶说,现在他们那里木房已全都变成了洋房。生活条件不用说,肯定比以前好。张学顶表示,对于茶叶,他会一直坚持,与它相守一生。相关链接年,黔南州茶园面积已发展到.8万亩,投产茶园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4.06万吨、总产值63.84亿元,都匀毛尖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32.9亿元;5.14万贫困群众依托茶产业实现脱贫,38.83万茶叶从业人员增收致富,全州茶农人均纯收入元。(来源:贵州都市报;图/都市新闻记者吴文珑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yunzx.com/dysly/12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