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山水黔南》开设专栏——《县(市)委书记谈新型城镇化》。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王建忠的交流发言内容……
冯小东摄
根据安排,我简要从三个方面汇报都匀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情况。第一,都匀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概况
自年都匀市获得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来,我们大力推进棚户区建设,城市颜值、品质、气质持续提升,先后荣获年度、年度“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截止“十三五”期末,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增加至32万人,城镇化率由55%提高到61%,城镇建成区由57.9平方公里拓展到62.80平方公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初具雏形,城镇化基础更加坚实。
第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较多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仍在编制,各种详细规划、专项规划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四梁八柱”体系还未形成,规划执行不到位。二是空间布局结构不优。空间利用率不高,城镇功能不完善,“中间堵、两头空”的现象依然突出,上好学难、看好病难、养老难、停车难等还没有很好解决,城市天际线、城市文化元素不够鲜明。三是产业支撑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产业聚集度不够,以二、三产为主的城市经济不强,以产促城、以产带城、以产兴城的作用发挥不够。四是发展要素不足。增量空间资源有限,土地集约化不足。城市规划建设、企业经营管理、金融、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政府财力有限,债务包袱沉重,城市建设投入捉襟见肘,市场化高品质开发难度加大。五是综合承载力不强。水电路气讯仍然存在不少“堵点”,老旧小区、棚户区、背街小巷存量较多,不适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商贸物流层级较低,市场商圈陈旧老化,难以拉动消费升级,消费外溢现象突出。尽管还存在这些问题,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充分发挥好自身比较优势,牢牢把握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取得更大成绩。第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
进入新发展阶段,都匀必须聚人生财,着力增强吸引力、承载力,进而提升影响力、辐射力。对此,我们立足都匀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提出了“一个定位、两大行动、三项目标、四条路径、五个支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围绕省委提出的城镇能力大提升、城镇经济大提升、城镇品质大提升、城镇治理大提升、城乡融合大提升“五大提升工程”,不断做强城市、带动周边、辐射乡村。“一个定位”即“山水桥城,光影茶都”的城市定位。紧紧围绕“四新”总体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为统揽,以提高城镇承载力为抓手,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走出一条“人为核、产为基、山为景、水为魂、桥为链、城为依”的具有都匀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两大行动”即城市更新行动和人口聚增行动。城市更新行动,就是要大力推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等“三改”和配套设施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力争到年底,全面完成剩余的9个棚户区改造,实现背街小巷总体干净整洁、秩序规范、设施完善、环境舒适、生活便捷的综合治理效果;到年,全面完成63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人口聚增行动,就是要聚人、引人。一是政策聚人。继续实行城市落户“零门槛”政策,努力打通社保、医保等各种政策壁垒,设置人才专项资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二是产业聚人。围绕构建“两核两业多经”的产业格局,积极推进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三是环境聚人。依托自然气候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康养、旅游,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较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四是要素聚人。充分发挥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和州府所在地优势,盘活医疗、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存量,积极引入增量。“三项目标”即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市域总人口达到75万人,城区常住人口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
“四条路径”即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功能“补短强弱”、大力推进产业重构、城镇治理体系建设。一是以规划为引领,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立足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实施“东拓、西控、南优、北联、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东拓”就是将城市功能和职能向东转移拓展,在现有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利用都匀东站、厦蓉高速等交通优势,依托绿博城建设,同步发展政务、商务、旅游、文化、居住等功能,形成科学合理布局、产城融合的新中心。“西控”就是遵循自然禀赋(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有规划地控制性发展绿茵湖产业园区与部分老城区,充分发挥现有产业、职业教育学校和配套设施基础,优化产业结构,聚集产业、人气与活力,逐步打造为区域性职教、商贸物流中心。“南优”就是以清水江生态屏障为界,优化南部城市建设和城市风貌,对南部旧村、旧厂进行更新改造,打通南北向城市交通,优化南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建设,借助黔贵铁路都匀新站建设,逐步解决黔桂铁路对南部建设用地的切割,建设成为“宜居、宜商、宜学、宜养”的新城。“北联”就是以匀杨大道为轴线,实现三江堰、茶园水库、杨柳街片区整体连片开发,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健身、康体”为一体的具有较好人居环境和特色的旅游康养休闲小镇。“中疏”就是向东、南、北疏解老城区人口和服务功能,降低人口密度(当前老城区人口密度1.65万人/Km2),提升城区公共服务品质,打造生活更为宜居、环境更为友好的城市空间。二是加快推进城市功能“补短强弱”。在提升基础设施品质方面,打好基础设施建设“六网会战”,畅通振华南路等9条“瓶颈路”、联通毛尖大道-红牛大道等6条“断头路”;持续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加快建设石龙大型水库,新建林荫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不断提升水资源承载力;实施垃圾焚烧发电厂改造维护工程,大力推广智慧用电项目;建设城市燃气管道公里,推进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加大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推动油库、监狱、火车站改造搬迁,持续推动工业退城进园,腾出城市品质提质空间。在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品质方面,加快实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便民服务“四优”行动,新建优化一批高品质中小学及幼儿园,引进一批优质民办教育,实现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优势互补;完善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及乡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优化医疗服务供给,支持三家省管、医院提升办医条件,医院医院,为全州、全市人民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深化医养融合试点,加快建设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站场,构建高效、绿色、智慧的公共交通系统,降低群众交通成本;持续深化“环境提升一体化”改革,做优城市绿化景观小品和公共绿地,努力打造美丽城市;完善超市、菜市场、智能快捷箱等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方便快捷的“15分钟生活圈”。三是大力推进产业重构。进一步做优产业空间布局,推动生活服务规模化、集中化,升级打造传统文化步行街区、培育发展“夜消费”魅力街区,提升商业圈能级;把都匀经开区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推动制药、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延链强链、系统集成;依托“四铁三高”优势,布局高铁站场经济和匝道经济,持续放大以产兴城、以业聚人的“磁场效应”。积极推动康养、旅游两大主导产业,以绿博园、绿博城、柳档河、杉木湖、三江堰等建设为基础,全域布局高端康养、旅游产业,优化传统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四是加强城镇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平安都匀建设。紧盯全州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和“把贵州建成全国最平安的省份之一”的各项目标要求,持续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体系和保障公共安全体系,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等基层管理机制经验,推动资源、管理、服务向街道社区下沉,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平安都匀。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市级城市大数据综合管理服务基础平台,推进智慧交通、智慧用电、智慧警务、智慧政务等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五个支撑”即强化土地保障、城市经营、文化塑造、项目谋划和招商营商等五个方面的工作支撑。一是强化土地保障。对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实行应保尽保、重大项目特事特办。深入落实人地挂钩政策,探索建立迁出农村人口原有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及其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和混合用地改革,综合考虑职住平衡需求,适度增加混合用地供给。二是强化城市经营。以市场化为主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千方百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继续加强深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积极借鉴“城市三变”改革经验。三是强化文化塑造。延续城市文脉。保留、保存、保护文物古迹,修复和合理利用现存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三线文化、影视文化、茶文化等;积极塑造都市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不断丰富提升城市内涵。四是强化项目谋划。建立健全“十四五”新型城镇化项目库,进一步挖潜增效,积极谋划一批、包装一批、实施一批,提升库内项目总量与质效。“十四五”期间,储备项目不低于个,计划总投资不低于亿元。五是强化招商营商。坚定不移抓招商,加大产业链招商、网络招商、园区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力度。坚定不移优环境,健全完善网格员服务企业机制及重大项目特派员制度,优化全程代办、限时办结等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总之,我们将按照本次会议的精神,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强化对规划、建设、管理以及资本运作等方面的学习,不断积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科学有序把新型城镇化推演好、落实好,奋力加快“六个都匀”建设、“六个之城”打造步伐。来源:黔南日报社融媒体采访中心
编辑:朱金花
投稿邮箱:shanshuiqiannan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yunzx.com/dysly/1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