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都匀市 >> 都匀市环境 >> 正文 >> 正文

中国影像方志都匀山水桥城见证沧桑三线建

来源:都匀市 时间:2020/8/23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hl/191221/7704831.html

CCTV-10

.6.:06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贵州卷都匀篇

都匀篇预告片

都匀城区东郊的这处山坡上,坐落着一个天然石灰岩溶洞,相传在古代,这里经常有白云萦绕,所以得名为都云洞,人们也因此将这片土地称为都云。

《新五代史·楚世家第六》中记载,“都云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等十二部……附于希范”,这是古代典籍中对“都云”名称的第一次记载。

在这之后,元代在这里设置了都云云定安抚司,明代洪武十九年(公元年),改设置为都云安抚司。

明洪武二十三年,平羌将军何福在都云竹林蛮寨建城,上奏朝廷,改设安抚司为都匀卫,在奏折里面他说,“云”为天上之云,变化不一,改“云”为“匀”,取“均匀”之意。

改名为“都匀”之后,明弘治七年(公元年),设都匀府,府卫同城。清康熙十年(公元年),都匀卫改为都匀县,隶属都匀府。

今天的都匀市,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

山水桥城见证沧桑

今天的都匀,以剑江为主的河流水系之上,一共矗立着多座桥梁。在它们当中,有多座桥梁都是在年之后兴建的。都匀人因此将家乡称为——山水桥城。

位于闹市区繁华之隅的青石拱桥,名叫关厢桥,是都匀老城北门外的交通要道,年,驻守在这里的年轻军人们,在桥栏的石头上刻下了热血激昂的抗日口号,直到今天,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北上”二字。

一座早已废弃的铁路桥,钢架之间,清澈的河水依然在奔腾起伏,很少有人知道,它曾经是贵州省境内第一座铁路桥,年,西南地区的第一条宽轨铁路就从桥上穿过,无数的人员和物资,通过这里奔向抗战的前线。

这座古色古香的桥梁叫做百子桥,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一年(公元年),桥梁取名“百子”意为多子荫福。它在历史上多次毁损,又多次重修。现在是一座风景游览桥。

百子桥曾经是都匀市区内交通流量最大的一座桥梁,都匀人俗称这里为“大桥头”。贵州的第一条公路,就从桥上穿梭而过。

多年以来,王光义老人一直致力于对都匀桥梁的研究,年,他参与编著的《桥之韵》出版发行,这本书全面梳理与记录了都匀的桥梁,记载了它们的历史由来。

三线建设岁月峥嵘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在中国中西部13个省和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地处云贵高原腹地的都匀,远离沿海地区,险峻的地形,使它成为三线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基地。

从年开始,国家以这里为中心,建设了代号为的国防电子工业基地,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集于此,扎根于此,铸就了一段充满热血与理想的激情岁月,也为都匀这方水土注入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几代三线人的努力下,以都匀为中心的基地,研制生产出的各种雷达,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在中国卫星上天、潜艇入海、洲际导弹发射、水下核试验、“神舟”载人航天工程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为了纪念和铭记这段岁月,都匀人修建了一座三线建设博物馆,它的原址正是当年的三线工厂厂房。

水族剪纸精致细腻

都匀是水族的聚居地之一,水族是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水族剪纸,既是当地人民勤劳生活的缩影,也蕴含着细腻生动的民族风情。

如今,水族剪纸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今年65岁的韦帮粉,就是这项手工技艺的传承人。

水族剪纸,来源于都匀地区妇女在衣物上绣花之前的打样,8岁时,韦帮粉就能独立在背带、围腰上完成绣花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她开始迷上了水族剪纸艺术。

年,在“首届全国剪纸展览”上,韦帮粉的作品《水族背带花图案》获得了三等奖。年,韦帮粉开设了自己的“韦帮粉剪纸艺苑”。她的作品,精致细腻、玲珑剔透,极富民族特色和朴实的生活气息,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在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奉合中心校的剪纸课堂上,韦帮粉指导学生们学习水族剪纸技艺。

毛环方竹绿意盎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者兰开敏在斗篷山发现了毛环方竹这一新的植物种群,它生长在海拔米左右的高度上,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只有在贵州都匀的斗篷山,才能够发现它的身影。

苏春花是一位特殊的“寻宝人”,作为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的老师,每年,苏春花都会来到斗篷山进行野外科研工作,她的研究对象,正是这种珍稀物种——毛环方竹。

今天,在这片得天独厚的区域之内,当地政府设立了斗篷山-剑江风景名胜区。年6月,都匀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评为“全球绿色城市”。

依托于都匀的绿水青山和环境保护成效,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将于年8月在这里举行。

发展茶叶特色经济实现乡村振兴

都匀城区以西15千米,坐落着一片巍峨的群山,因山形酷似巨大的螺蛳,人们称之为“螺蛳壳”。

张子全,是螺蛳壳的名人,几十年来,他凭借着种茶制茶的手艺,不但脱贫致富,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都匀毛尖,是贵州都匀地区的著名产品,历史悠久。都匀毛尖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香气清嫩、滋味鲜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都匀的茶叶种植和炒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茶产业,成为都匀主要的特色经济支柱。

年以来,都匀市发挥都匀毛尖茶品牌优势,推出“茶旅一体化”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致力于带动茶产业从简单的物质消费,向旅游文化享受的多样化、多层次的转型发展。

年,依托于都匀大力发展茶产业的优惠政策,张子全联合38户农户成立了合作社,承包种植了约47万平方米的茶叶基地,带领大家一起踏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今天的都匀,不仅是一个绿色的自然生态宝库,同时也拥有一处处推广茶文化、带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休闲胜地。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都匀篇》

播出时间:6月9日23:06

监制/闫东主编/刘铭黄丽君

编辑/田楚韵胡悦丁丁(实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yunzx.com/dyshj/7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