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治理石漠化与配套养畜示范推广,使贵州生态治理及草牧业生产技术由低水平、单一技术向国内先进、综合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形成贵州草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牛羊养殖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整体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依托牧草产业技术战略创新联盟平台,建立跨区密切合作,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冬闲田土种草、退牧还草、岩溶草地治理、产业扶贫、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等国家产业项目技术需求。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该项集成新技术推广至贵州省57个县(市、区),在石漠化区域示范推广建植草地.73万亩,其中冬季农田草地.05万亩、高产草地42.46万亩、混播草地60.7万亩、改良草地85.52万亩,项目区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率达%、良种覆盖率达92.73%,项目区新品种新技术占石漠化治理面积的80.13%。
(三)提质增效情况
在石漠化区域示范推广建植草地与对照平均水平相比,项目冬闲田土草地亩新增产量.3kg、纯收入.83元,高产草地亩新增产量.2kg、纯收入.05元,混播草地亩新增产量.22kg、纯收入.13元,改良草地亩新增产量.05kg、纯收入91.6元。项目单位规模新增效益.5元/亩,总新增经济效益.98万元,年新增效益.99/万元,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9.53元/元。养殖出栏肉羊.万只、肉牛44.万头,惠及养殖农户户(其中:带动户养殖脱贫),养殖户年户均新增纯收入.71元,农民增收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巨大,推动了生态畜牧产业大发展和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四)技术获奖情况
“黔南百万只生态养羊集成技术推广”(年度贵州省农业丰收一等奖)、“石漠化治理与草畜配套技术推广”年获全国农业渔业丰收一等奖。
二、技术要点
优化石漠化治理草地建植分区草种组合根据贵州的山地特征,结合暖季型牧草分布,以海拔为草地建植分区因子,将贵州分为4个区:Ⅰ、高海拔区(米以上),Ⅱ、中高海拔区(~米),Ⅲ、中低海拔区(~米),Ⅳ、低海拔区(米以下)。
Ⅰ、高海拔地区(米以上):主推冷季型牧草,如高羊茅、黑麦草、鸭茅、白三叶等。
混播草地建设主推的草种与品种搭配组合为“鸭茅40%+高羊茅30%+球茎草芦20%+白三叶10%”(亩播种量:鸭茅1kg+高羊茅0.75kg+球茎草芦0.2kg+白三叶0.1kg)、“鸭茅50%+球茎草芦30%+白三叶10%+紫花苜蓿10%”(亩播种量:鸭茅1kg+球茎草芦0.3kg+白三叶0.1kg+紫花苜蓿0.1kg)。
天然草地改良主推“水城”高羊茅、“海发”白三叶、“安巴和阿索丝”鸭茅等新品种。穴播或者带播的草种与品种搭配组合为“鸭茅40%+高羊茅20%+球茎草芦20%+白三叶20%”(亩播种量:鸭茅1kg+高羊茅0.5kg+球茎草芦0.2kg+白三叶0.2kg)、“鸭茅40%+球茎草芦40%+白三叶10%+紫花苜蓿10%”(亩播种量:鸭茅1kg+球茎草芦0.4kg+白三叶0.1kg+紫花苜蓿0.1kg)。Ⅱ、中高海拔区(~米),主推冷季型牧草,少数地方可考虑暖季型牧草。
冬季农田种草主推“多花黑麦草90%+箭筈豌豆10%”(亩播种量:多花黑麦草2.25kg+箭筈豌豆0.25kg);高产草地主推紫花苜蓿、甜高粱。
混播人工草地建设的草种与品种搭配组合为“鸭茅40%+高羊茅40%+白三叶5%+紫花苜蓿15%”(亩播种量:鸭茅1kg+高羊茅1kg+白三叶0.05kg+紫花苜蓿0.15kg)、“鸭茅50%+高羊茅30%+白三叶20%”(亩播种量:鸭茅1.25kg+高羊茅0.75kg+白三叶0.2kg)、“高羊茅50%+鸭茅30%+紫花苜蓿20%”(亩播种量:高羊茅1.25kg+鸭茅0.75kg+紫花苜蓿0.2kg)。
天然草地改良主推草种与品种搭配组合“鸭茅50%+高羊茅30%+白三叶20%”(亩播种量:鸭茅1.25kg+高羊茅0.75kg+白三叶0.2kg)、“高羊茅50%+鸭茅30%+紫花苜蓿20%”(亩播种量:高羊茅1.25kg+鸭茅0.75kg+紫花苜蓿0.2kg)。
图为天然草地改良鸭茅、白三叶点播
Ⅱ、中低海拔区(~米):暖季型牧草与冷季型牧草相结合。
冬闲田土种草主推“贵草2号”多花黑麦草,多花黑麦草2.0kg+紫云英0.5kg。
高产草地主推甜高粱、皇草等,pH值大于6.5的土壤主推紫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建设主推草种与品种搭配组合为“鸭茅40%+高羊茅40%+白三叶10%+紫花苜蓿10%”(亩播种量:鸭茅1kg+高羊茅1kg+白三叶0.1kg+紫花苜蓿0.1kg)、“高羊茅40%+鸭茅20%+球茎草芦20%+白三叶20%”(亩播种量:高羊茅1kg+鸭茅0.5kg+球茎草芦0.2kg+白三叶0.2kg)、“鸭茅50%+高羊茅30%+白三叶20%”(亩播种量:鸭茅1.25kg+高羊茅0.75kg+白三叶0.2kg)、“宽叶雀稗50%+鸭茅30%+白三叶20%”(亩播种量:宽叶雀稗1.25kg+鸭茅0.75kg+白三叶0.2kg)。
天然草地改良的主推草种与品种搭配组合为“鸭茅40%+高羊茅40%+白三叶10%+紫花苜蓿10%”(亩播种量:鸭茅1kg+高羊茅1kg+白三叶0.1kg+紫花苜蓿0.1kg)、“鸭茅50%+高羊茅30%+白三叶20%”(亩播种量:鸭茅1.25kg+高羊茅0.75kg+白三叶0.2kg)、“高羊茅50%+鸭茅30%+紫花苜蓿20%”(亩播种量:高羊茅1.25kg+鸭茅0.75kg+紫花苜蓿0.2kg)。
图为中高海拔地区种植一年生多花黑麦草
Ⅲ、低海拔区(米以下):主推暖季型牧草,pH值大于6.5的土壤选择紫花苜蓿。
冬闲田土种草主推多花黑麦草。高产草地主推皇草。混播草地白三叶0.2kg+鸭茅1.2kg+宽叶雀稗0.4kg。改良草地主推白三叶、鸭茅。
羔羊“圈中圈”保育技术
推广“圈中圈”保育技术,在母羊将羊羔产后3~4天,将母羊和羊羔一起从产羔房转移到制作的“圈中圈”中,圈中圈的数量、面积根据基础母羊的群体大小来定,一般按5~8只能繁母羊一个,每个圈15平方米,然后在圈中靠一侧面隔出1/4~1/3的面积作羔羊保育室,分隔栏中留一保羔羊自由岀入的孔(小门),圈中内壁安放水槽和料槽(不能让母羊采食到),每个大圈养5只母羊,保育室(圈中圈)最多关5~10只羔羊,垫干燥软绵垫料便于保温,同时,在小圈中安装红外线加热灯炮,在羊羔处于1月龄之前,室内温度保持28℃左右,1月龄至2月龄保持25℃左右,之后不再采用人工增温。4个月之后,转入育成羊群(与母羊群分开)。采取“圈中圈”保育技术结合“三早”(早喂初乳,母羊分娩后1~3日吃到初乳。早开饲,生长到20-30天开始补料,先草料后精料。早断奶,3~4个月断奶)、“三查”(查食欲、查精神、查粪便)、“适时运动”(羔羊出生后7~10日,每日晒太阳30~60分钟,此后每日延长30分钟,至20日后随母羊放牧)等技术措施(在通过因地制宜圈舍改造、室内温度控制和饲养管理等技术措施,羔羊断奶(天)成活率为97.78%,比自然繁育户断奶成活率(68.89%)提高28.89%,提高羔羊保育效果,同时获2项国家专利授权。
三、适宜区域
适宜在西南岩溶地区推广。
四、注意事项
牧草和牛羊引种动植物疫病防控。
五、依托单位
贵州省黔南州农业委员会饲草饲料站
单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yunzx.com/dyscz/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