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七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在黔南州都匀市召开,会议对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出席会议,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黔南州先进单位名单
福泉市牛场镇人民政府
平塘县克度镇人民政府
贵定县小城镇建设管理局
全省小城镇建设工作黔南州先进个人名单
胡志黔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建设科副科长
徐洪独山县麻尾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吴思泽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人民政府规划建设环保办公室主任
熊波龙里县醒狮镇党委书记
核心提示
从罗甸县边阳匝道口下高速,便能看到玉都北殿现代高效农业休闲园,这个园区依托大射电望远镜的“磁吸”效应,紧扣“一心两园三带”总体布局,将农林种植、生态观光、农体博览、文化体验、休闲养生、商业购物、特色美食、物流仓储等元素进行创意性组合。过去闻名于省内外的商贸重镇,如今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企业落地生根,一个个项目加紧施工,边阳“商贸·天眼驿站”的名头越来越响,产镇融合新格局正在形成,成为黔南州小城镇建设的新亮点。
近年来,黔南州以“产镇互动、以产兴镇、以镇促产,产镇互补”为发展目标,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抓手,从聚集特色产业、提升人居品质、改造生态环境等方面处处发力,努力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聚、传统产业升级、体制机制灵活、文化内涵深厚、功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深入推进黔南山地新型城镇化进程。
1以产兴镇,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新动能地处黔桂两省区交界处的独山县麻尾镇,自古以来是两地边界贸易的重镇,也是“贵州南大门”,是黔南州20个重点示范小城镇之一。近年来,麻尾镇作为传统工业强镇,在小城镇建设中以本地的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本地化产业为基础构建“一区四园一港一基地”格局。通过抢抓国家调整传统产业结构、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的机遇,推动园区铁合金企业优化重组,进一步盘活存量、做大增量。并于今年开工建设独山港区暨泗亭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极具影响力的特钢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不断向新型工业化转型。
据了解,麻尾镇单是年产50万吨新型锰材料的金孟集团,在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将解决社会就业人以上。随着该镇在装备制造、物流以及轻工等主导产业板块的不断壮大,不仅聚集了小镇人气和财气,也成为拉动独山县域经济的重要马车。
每年三月,贵定县盘江镇音寨的万亩金黄油菜花和千倾雪白的李花交相辉映,隐约其中的布依山寨和“金海雪山”之奇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而来。旅游业的发展让当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盘江镇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的要求,围绕“产城景一体化”不断加快盘江示范小城镇的建设步伐。依托盘江的交通区位优势和旅游发展基础,以“金海雪山”旅游品牌为核心,加上“四季花谷”景区,引领田园生态休闲游,探索建设“宜游宜居”的特色旅游型城镇。城镇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相衔接,田园风光山体绿色文化与农家庭院建设环境相协调,小城镇建设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统一。
在瓮安,成功进入全国第二批特色小城镇名单的猴场镇,通过精心打造,展现了千年古邑的历史文化,传统商贸重镇华丽转身为精品旅游目的地。据了解,年以来全镇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亿元,旅游业的较快发展每年吸纳就业余人。
麻尾、盘江、猴场的发展只是黔南在小城镇建设中,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黔南州根植于自然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机农业、中药材等资源要素禀赋,依托大数据、大健康、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业、新型建筑建材业等五大新兴产业,以及烟、酒、茶、民族医药、特色食品工艺品等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小城镇+产业”、“小城镇+园区”、“小城镇+景区”、“小城镇+大数据”等融合发展模式。建成了贵定昌明、独山麻尾、福泉牛场等一批工矿贸易型小城镇,惠水好花红、贵定盘江、瓮安猴场等一批乡村旅游型小城镇,平塘卡蒲等一批民族风情型小城镇和荔波甲良等一批生态保护型小城镇。
通过精准定位特色小镇在未来5年内的主导产业形态,推进了产业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深度融合。全州基本形成了“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示范镇发展格局。截止年8月,全州20个示范小城镇新增小微企业家,拥有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家,实现旅游产值亿元,新增就业人口5.5万人。
2以镇促产,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空间“麻尾镇通过镇区风貌改造,河道、公园、景观别致,路网、水电、医院、酒店等配套完善,为民营企业搭建了更大的发展平台,畅通了便利条件。”黔南兴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詹根松告诉记者,经过多番考察后,公司最终决定将生产线从浙江杭州整体搬迁至独山麻尾工业园区,这个30万吨碳酸钙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入驻麻尾,填补了贵州在碳酸钙食品添加剂研发生产方面的空白。
据了解,我州在小城镇建设中以路网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8个1”、“8+X”项目建设的同时,另增设了“10个1”、“10+1”项目。新增镇区道路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39个、垃圾转运设施个,大型超市或商业集贸中心个,增设银行网点个,小城镇设施不断加强,功能不断完善。
贵定县昌明省级示范小城镇,先后投入37.16亿元用于开发区“七通一平”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供排水管网85.31公里,供电线路主干线11.3公里,完善路网73.59公里,标准化厂房35.03万平方米。建好建美小城镇,进一步加快推进了贵州昌明国际陆港、黔桂铁路万吨货运场、领略中国大数据展示中心、老干妈油辣制品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昌明正成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基地、休闲度假养生基地、商贸物流集散基地的桥头堡和主战场。
同时,昌明省级示范小城镇还积极助推镇村联动,将基础设施建设向村庄延伸。做到城带镇、镇带村,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环境更美丽。我州围绕镇村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要求,编制美丽村庄“10+N”项目建设清单,明确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投资、建设时序等要素。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实现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方面与镇区“联动、联美、联建、联富”。据了解,全州示范小城镇实现镇村联动率达80%以上。
近年来,全州各示范小城镇还结合自身优势,抢抓易地扶贫搬迁机遇,建设了一大批移民安置房和移民安置小区。这些小区不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产业兴旺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破除了多数搬迁群众不愿进城、不愿进镇的心理顾虑。引入了大量的农业人口进入乡镇,仅年就有余人到黔南州20个重点示范小城镇安居乐业。
今年3月,我州印发了《黔南州乡镇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开展以“一引领、保两洁、三提升、治七乱”的靓镇提质工程。目前,全州各乡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乡容镇貌大为改观、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集生产、商贸、旅游、居住及各类关联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城镇正逐渐成为具有“产、镇、人”深度融合特征的新型发展平台。
3产镇互动,让群众分享到城镇化成果近年来,以产业为支撑,黔南建设了不少特色小镇,不少小镇走出了产镇融合的路子,进一步深化产业扶贫,有力推进了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在贵定县昌明镇通过大数据中心,以“领略中国”将全县各乡镇的农特产品推向全国,解决了销售农产品的问题、老百姓不懂电商的问题、数据采集更新的问题,实现“黔货出山”,解决农民致富的问题。
记者在“领略中国农产品大数据中心”看到,通过扫描屏幕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yunzx.com/dyscz/11119.html